主要宗教场所
一、武汉的五大宗教场所
武汉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
从1500多年前佛教传入武汉开始,到100多年前基督教传入武汉,历史上修建的寺观教堂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已无法统计,至今保留下来的或重新修建的宗教场所485处。其中,佛教有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古德寺、铁佛寺、栖隐寺、龙华寺、卓刀泉寺等;道教有长春观;伊斯兰教有民权路清真寺、江岸清真寺、起义门清真寺、马家庄清真寺;天主教有上海路堂、花园山堂、显正街堂、柏泉堂;基督教有荣光堂、救世堂、武昌堂、崇真堂、圣光堂、青山堂。这23处寺观堂,是我市目前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武汉地区有记载的佛教寺庙,最久远的是公元五世纪南朝宋时期(420-479年)郢州刺史蔡兴宗所建的武昌头陀寺,和南朝梁时期(502-557年)昭陵王萧纶所建的武昌报恩禅寺(后易名为铁佛寺)。修建最早的道教宫观,有史可查和有遗迹可寻的,是建于北宋乾德五年的汉阳天庆观。建造最早的清真寺是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的武昌辕门口清真寺。天主教堂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传入武汉后开始在武昌汉阳门蛇山脚下建堂。基督教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传入武汉后,头两年租用民房进行布道,1864年7月开始在汉口大夹街建造教堂,这是华中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这些历史上有代表意义的寺观教堂大多不复存在。
武汉地区宗教场所,因教别不同有不同的兴衰期。保存下来的场所或因其建筑特色明显,或因该教持续兴盛;消失的场所或因历史上传教受限而衰落破败,或因历代战火的毁坏。
(一)佛教
佛教寺庙的修建,始于东汉(25-220年),唐代有所发展,明清及民国是其发展鼎盛时期。武昌宝通禅寺、莲溪禅寺、汉阳归元禅寺和汉口古德禅寺并称武汉近代佛教的“四大丛林”,历史上有多次重建、扩建、维修,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二)道教
明末清初武昌长春观、武当宫、汉阳玄妙观和汉口大道观曾被称为武汉道教全真派“四大丛林”,现存的仅有长春观。
(三)伊斯兰教
武汉地区曾先后修建过9座清真寺,多数修建在清代,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几乎全部被毁。抗战胜利后,青龙巷、万寿宫、木兰宫等数处清真寺改为民房出租。现存的有民权路清真寺、起义门清真寺和江岸清真寺等。
(四)天主教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断时续,现有的各教堂都是19世纪中叶以后修建的,现存的上海路堂、花园山堂、显正街堂、柏泉堂也经过多次改建和修复。
(五)基督教
基督教堂建造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前期,抗日战争时期一批教堂毁于战火。基督教联合礼拜后,武汉有4个开放教堂,“文革”初期受冲击而停顿。20世纪80年代,荣光堂、救世堂、武昌堂等3个教堂先后恢复礼拜。
1985年,由中南六省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河南)基督教两会在武昌联合创办基督教神学院。中南神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区宗教性院校,也是中国基督教在中南地区的高等宗教学府,为四年制神学本科。
此外,原汉口英租界内还有一座东正教堂,位于天津路,始建于1876年。
二、佛教
(一)归元寺
归元寺位于汉阳归元寺路20号,有湖北首刹之称,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楞严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命名。由白光、主峰两僧人经十六年(1658—1664年)艰苦创业,始具丛林规模。清康熙三年(1664年)主峰升座,任第一任方丈。
归元寺自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保护下,寺院没有遭到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基本保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归元寺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维修。在48世方丈昌明法师(1917-2007)的主持下,1987年以来先后对抱本堂、斋堂、韦驮殿、钟鼓楼、方丈堂、客堂、禅堂、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等进行落架大修,使归元寺的面貌为之一新。
归元寺现占地近10万平方米,约150亩。山门上悬蓝底金字“归元禅寺”匾额,山门内分中、南、北3组各有特色的庭院。中院有放生池,池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韦驮殿,再进是大雄宝殿,其南北两厢为客堂和斋堂,其后为禅堂。中院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初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气势宏伟。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均为托纱雕塑,佛像后是一组海岛观音像;南院的主体建筑是罗汉堂,还有四大天王殿、地藏王殿。
罗汉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1),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罗汉塑造独具一格,采用“脱胎漆塑”的工艺,至今保存完好。500罗汉或坐或立,或蹲或卧,喜怒哀乐,慈祥端庄,姿势不同,神态各异。与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昆明筇竹寺、九华山五百罗汉堂等并称为中国著名罗汉堂。2000年昌明方丈主持重建罗汉堂,恢复过去被毁的地藏殿,新建的罗汉堂扩大了占地面积,“田”字形的通道意味着让众生广种福田,罗汉底座为麻石抛光的金刚宝座,重贴真金闪闪发光,堪称全国一绝。
北院的主体建筑是藏经楼,还有大士阁、翠微井等建筑。藏经阁为1920年至1922年兴建,是一座两层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整个建筑中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其中供奉的白玉释迦牟尼坐像,为1935年著名佛教大师太虚出访缅甸时,仰光佛教徒所赠送。这种佛像中国只有三尊,其他两尊供于北京、上海。藏经阁前翠微古池处的露天观音铜像,重250公斤,由台湾申建国先生等人捐资塑造,由台湾眀光法师等护送至此,于1990年9月21日落成。
归元寺注重寺内环境建设,有中、英文导游图和各殿堂的简介牌。游客中心面积达到250平方米。
2008年,归元寺投资2.3亿元修建近百年来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单体石木结构建筑——圆通阁。该建筑高60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由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设计,采用宫殿式石台座和红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工程巨大,规模罕见,气势恢宏,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国内各式楼阁精华于一身。
归元寺1956年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AAAA”级旅游景点。每年访客数百万人。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曾到寺参访。
2007年11月,原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归元寺,并为归元寺题写了“爱国利民”。
2010年4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归元寺。
归元寺的传统习俗有数罗汉、放生、大年三十拜菩萨、正月初五敬财神等。
(二)宝通寺
宝通禅寺是湖北古刹,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始建于南齐(479-502年)。洪山古名东山,故寺原名东山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进行扩建,改名弥陀寺。宋朝理宗(1224-1264年)赐名万寿禅寺。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皇帝敕赐“宝通禅寺”名,沿用至今。寺院几经摧毁,又几次重修增修,现在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五年(1879)所建。
宝通禅寺坐北面南,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占地面积约为11.22万平方米,约168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山门整饰,门额上书“宝通禅寺”四个鎏金大字,雄浑有力,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手笔。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钟鼓楼、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普同塔院;登般若门可至大雄宝殿、禅堂、玉佛殿、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般若楼、斋堂、香积寮;西侧有伽蓝殿、客堂,西院内宾客楼、僧人寮、念佛堂等。直登后山见万佛楼、海岛罗汉宫(法界宫)、华严洞、洪山宝塔(元代)。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形势,斗拱飞檐,彩绘雕栋。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文物古迹有宋代古钟、明代石狮、南宋摩岩石窟、元代石刻须弥座、清代藏经和血书华严经等佛教文物珍品。其中,45.6米高的洪山宝塔,七级八方,为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
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首义,清廷派重兵南下,民军总指挥黄兴兵败阳夏,汉口、汉阳失守,武昌岌岌可危。在万分危急之际,革命党人推蒋翊武为战时总司令,设司令部于宝通寺,调集力量,整编部队,阻止清军攻势。宝通寺方丈及众僧众不顾安危,救护伤员,协同革命军把守武昌城头及各要地。
1923年,宝通寺为纪念辛亥革命,在洪山宝塔前修建洪山纪念堂。洪山革命纪念堂屋顶呈五个方亭形,系民国十三年由荆门籍主持持松和尚(1894-1972,当代东密大师)修建,又称法界宫,为密宗佛殿,供有辛亥革命成仁死难烈士超度牌位,民国十四年三月中山先生辞世,武昌各界在此举行盛大法会。
1982年宝通寺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收回被占寺宇,召回僧人。1983年开始维修宝通寺。1986年礼请道根任方丈,至此宝通寺恢复传统的丛林制度。在十方各界大力协助下,对寺院进行全面维修,新塑释迦佛、文殊、普贤等佛像,并于1992年先后请回缅甸玉佛像两尊,其中坐像卧像各一尊;新建海岛罗汉宫、万佛楼、钟楼、鼓楼等。其中,海岛罗汉宫原为法界宫,系密宗修密殿堂,宫内五百罗汉,喜怒哀乐,各具形态;万佛楼原系唐朝鄂国公尉迟敬德所建铁佛殿旧址,占地800平方米,中央供卢毗遮那佛,四方奉万尊佛像。大雄宝殿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高22米,为双层檐。
寺院周围古木参天,修竹滴翠,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洪山宝塔,1986年至今经过两次全面维修,矗立于古烽火遗迹等名胜古迹中,肃穆威严。相传周边松树为民族英雄岳飞手植。宋时,岳飞曾驻兵鄂州(今武昌)七年,抗战金兵。被害后,谥为“鄂王”。1959年,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宝通寺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政府公布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将洪山列入必须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宝通寺周边的洪山公园内,宋代无影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莲溪寺
莲溪寺,位于武昌南盘龙山涂家岭,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占地近4万平方米,约60亩。常住比丘尼70多人,是闻名的尼众丛林,尼众熏修道风纯正。据寺院石碑载,初建于唐朝。1988年又出土残碑记载,元朝耶律鼎衡、耶律开三的亲属曾捐土地与莲溪寺,寺僧豁然受理,可见元朝莲溪寺已有名。莲溪寺原址位于武昌城中和门(今起义门)外绿瓦窑地方。因明末战乱频繁,两次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
莲溪寺为中国佛教寺院传统建筑风格,分四进。山门门额上镌刻着清光绪十七年(1891)该寺住持道明和尚亲笔书写的“莲溪寺”三个金色大字。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菜地,其后正殿依次为弥勒殿、大雄宝殿、大彻堂、藏经楼等。附属建筑分别于正殿建筑的东西两侧,其东侧依次为五观堂、方丈室、武昌佛学院尼众班;西侧为客堂、千佛殿、大悲殿、华严堂和寮房。莲溪寺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显现出农禅并重的格局。
清宣统三年(1911)莲溪寺奏请获准,请回《龙藏》一部,并制有部分藏经木刻版,可自行印刷。民国初年,体空方丈在此创办湖北华严大学,为当时全国佛教最高学府之一。体空任方丈期间,于民国十七年(1928)以武昌张之洞路(今紫阳路)的八腊庙为莲溪寺下院,开办过湖北佛教讲习所。八腊庙被毁后,又以文佛阁为下院,能海法师任方丈后也在此传法讲经。居士李书城、胡觉生、韩大载等都来此讲经说法。文佛阁是丛林中的密宗道场。
20世纪30年代大革命时期,莲溪寺为中国共产党地下联络点,董必武经常在寺院内与张国恩、恽代英、李汉俊、包惠僧、王平章、蔡以忱、李书城等人秘密接头,召开会议,受到时任莲溪寺方丈体空法师多方掩护。吴德峰、张复初在莲溪寺下院八腊庙接头时,体空方丈发现情况异常,巧妙周旋,设法掩护吴、张脱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体空方丈及僧众以其特殊的身份多次掩埋被杀害的烈士。
莲溪寺在1952年后曾两次关闭。1978年以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僧众回归,寺院重整。 1985年,辟为尼众丛林并对外开放。
(四)古德寺
古德寺位于汉口黄浦路上滑坡路74号,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1877年(清光绪三年),隆希和尚在此建“古德茅蓬”。民国初年昌宏主持扩建,定名古德寺,传临济正宗。时任副总统黎元洪支持古德寺的扩建,亲笔题写寺名,高悬于山门。
古德寺坐东朝西,昌宏在任期间奠定寺院的主体建筑及其规模。寺院为三进,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进入山门过甬道即四大天王殿,穿过殿后院落,达可容千人的大雄宝殿。附属建筑中两条长廊,从山门直通寮房。长廊中设有茶亭、茶馆等,还有竹林、树林、菜园、花园、果木园、四口古井等。一条小河穿过整个寺院,作为放生池。此外,寺院还有藏经楼、觉幻室、方丈室、禅堂、客堂等建筑。1911年武昌辛亥首义,阳夏之战大批辛亥义士牺牲。古德寺主持昌宏和尚和众僧,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并在寺后掩埋近千具起义军义士。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率众专程到寺致谢和祭奠。
1921年开始,古德寺大规模扩建,历经13年,仿缅甸“阿难陀寺”式样建成大雄宝殿,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基1120平方米,殿高16米。殿内供奉大小佛像多尊,殿顶有象征五佛四菩萨九位佛菩萨相的九座密宗形式的佛塔,塔周围沿墙有96个莲花墩和二十四诸天菩萨像。内饰及外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充满了印度及东南亚的帕那瓦建筑风格。九座佛塔的塔刹,又具有西方哥特建筑元素。
“文化大革命”中,古德寺寺址于1974年划给武汉照相机厂使用。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
1996年8月,市佛教协会在天王殿左右两侧新建客堂、斋堂等,总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房屋面积1300平方米。1997年春,原丛林清济寺演顺带领40余比丘尼入住古德寺。经多方筹集资金,新塑圆通宝殿内佛像33尊,购置全堂法器。香港大德圣一法师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金箔,用以庄严佛像。现今,宝殿内正中供奉丈六金身的大佛坐像三尊,后面供奉高六米的漂海观音立像;两侧供奉二十五圆通及文殊、普贤菩萨,整个大殿庄严肃穆。
因古德寺一改唐宋以来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规范,大量揉入西方古典建筑元素,成为全国佛教寺院的孤例。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女儿英迪拉·甘地曾参拜古德寺。
古德寺1965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铁佛寺
铁佛寺,位于汉阳区添福巷33号。始建于前唐,几经兵燹,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桂月和尚重建。传闻宣科则凤凰来仪,说法则鱼龙潜听,曾为大型的净土道场。
寺院原建筑分四进,山门后依次是铁佛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均为木质结构。附属建筑中有菜园及花草树木等,左起添福巷,右至营房巷,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寺内有一尊铁佛,高1.58米,寺名由此而来。寺内还藏有石狮、石榴花塔等文物。
铁佛寺距汉阳归元寺200多米,曾为归元寺下院,弥宝等高僧在此修行。1958年汉阳区48座小院的100多比丘尼集中到铁佛寺,寺内的石狮、石榴花塔等被运走,如今置于汉阳公园。
1996年市佛教协会将铁佛寺的一处寮房开发,建成一栋三层楼的楼房。如今整个寺院分三进,进山门后,是宽敞的室内通道,供弥勒佛和韦驮菩萨,之后是大雄宝殿。通道两边是宿舍楼,一楼有客堂和斋堂。
1999年,铁佛寺重修的大雄宝殿内新塑释迦牟尼佛像,背面是千手观音,还新添文殊、普贤菩萨像。每年结夏安居,打佛七,组织居士念佛。每月初一、十五祈祷世界和平。
(六)栖隐寺(汉口佛教正信会)
栖隐寺,位于江汉区满春街勤劳一巷39号。始建于唐代,据说当时左起铜人像,右到篮子街,均为栖隐寺寺址。民间歌谣曰:“栖隐,栖贤,十方,归元。”也足见当时之盛况。清康熙二年(1662年)由归元寺方丈主峰之徒月仁主持,传临济宗,殿内大钟下挂有横匾。近代高僧慈舟曾任住持。辛亥时期焚于战火。1927年改为尼众丛林,德融任监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当时武汉地区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
栖隐寺分前中后三重,是红瓦砖墙的平房。前殿供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驮菩萨;德中殿供地藏菩萨;后殿即禅堂,供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殿与殿之间有花台、天井。1951年改革实行新委员制,其时民众32人。
汉口佛教正信会由著名佛教大师太虚法师于1921年出资兴建,主要供居士修行。在太虚大师倡议下,王森甫兄弟将紧挨栖隐寺的房屋捐出来,后来又集资买地,建成正信会。栖隐寺和正信会同在太虚大师指导下,弘扬“人间佛教”。栖隐寺住比丘尼,主持佛法,曾办过“尼众佛学院”。正信会由虔诚居士做一些慈善事业,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在此讲经弘法。1958年正信会和栖隐寺同成为比丘尼集中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栖隐寺被占用。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1985年四月初八(浴佛节)正式恢复宗教活动。2002年由省市佛教协会昌明会长写的三个鎏金大字“栖隐寺”正式挂在寺院的大门上,在大理石上书“汉口佛教正信会”匾额嵌在寺门右边墙上,标志栖隐寺和正信会融为一体。
栖隐寺现为佛教寺院传统建筑风格,分前栋和后栋,前栋进寺门是一宽7米、长18米的通道,供弥勒佛、韦驮菩萨。一楼右边是流通处、念经堂,左边有图书室、教室、客堂。过道左右两边的楼道通往二楼尼众宿舍、三楼学习室等。前栋后是天井,接着是后栋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二尊者,背面是千手观音。楼上也是主殿。天井右边是延寿堂,左边是往生堂,大殿右边是斋堂、大寮,左边是库房,整个建筑呈“口”字形。现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
(七)龙华寺
龙华寺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曾是闻名全国的禅宗道场之一,常住僧人达几百人。寺院西临黄鹤楼,东接洪山宝通寺,依山为景,宏伟壮观。
寺院原分四进,依次为山门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附属建筑有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方丈楼及僧房108间,均为明代丛林建筑。民国初年,归元寺可安和尚至龙华寺弘扬道场,寺院一度中兴,曾举行过传戒法会。归元寺方丈弥宝和尚也曾在此任方丈。抗日战争中,广慧和尚任方丈。1958年前最后一任方丈为曾泰。1958年,龙华寺僧人退出,让给武昌地区87座小庙的尼众共127人居住,成为武昌比丘尼丛林。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大雄宝殿等被工厂、居民占用。
1983年后,寺院退还,80多比丘尼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早晚上殿,随后建立了常住团体,慧忍任当家。
2011年为配合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下,对龙华寺按照佛教传统规制进行改建,将六层宿舍楼及厨房、斋堂改建为二层的僧人寮和藏经阁,重修客堂、斋堂。目前龙华寺绿荫环绕,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
(八)卓刀泉寺
卓刀泉寺位于武昌城区以东、伏虎山西麓,坐东朝西,始建于宋代,供奉关羽。相传三国蜀将关羽率兵至此,天热口燥,关羽用其青龙偃月刀就地卓成一涌泉,于是三军解渴,此地改名卓刀泉。古泉位于寺院中央,泉水深三丈,据《卓刀泉》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糖,食之可以疗疾。”明朝初年,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封楚王(即楚昭王),用条石为此泉修了踏步式井台,井口用一整石雕凿成栏杆,上覆一凉亭(现凉亭已无)。井栏内壁可见井绳磨出寸余深的沟槽数道,光滑如玉;井栏外壁上刻“卓刀泉”三字,传为明初楚王朱桢所题。
1929年夏斗寅出资对寺院进行维修,并易寺额为御泉寺。山门后,左边是三一殿,右边是娘娘殿。主体建筑中有弥勒殿、关圣殿,供奉关公。两边还配有马坊、僧寮等,占地约15000平方米。1926年大鑫和尚之徒宗仪任当家,住僧人4人,为武昌三佛寺下院。1956年该寺又予以维修,改寺名为“古卓刀泉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部分改为小学。
20世纪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古寺交还佛教协会,由归元寺隆可代管。1998年市佛协投资对卓刀泉寺大雄宝殿落架维修,1999年重建僧寮。2003年维修关公殿、客堂、斋堂。2010年重修山门、放生池、关圣桥,寺院恢复往日胜景。
卓刀泉寺为宋代建筑风格,分三进,一进为山门,山门后为放生池、关圣桥。二进为关公殿,正中奉关公像,两侧为关平、周仓等关羽手下四员大将。关公殿后为正方形院落,石板铺地,有桂花树两株,梧桐树一株,柏树一株,四角拱立。三进为大殿,殿内供奉关公像两尊,一为铜质文像,高七尺,神情怡和,一为托纱武像,高一丈一尺,威风凛然。现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及十八罗汉等。
卓刀泉寺现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约18亩),寺院后岗陵起伏,苍松翠柏,绿树葱茏,宁静幽闲,具有山野情趣。1959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道教
(一)长春观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在蛇山(又名黄鹄山)之南麓,是我国道教十大丛林之一,被誉为“江南一大福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21处道教重点宫观之一并对外开放。
长春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道教界享有盛誉,是武汉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元朝初年,全真龙门弟子以纪念创派祖师长春子邱处机而修建。明清之际,鼎兴一时,殿楼连横十几华里,遗憾毁于兵火。现存规模,系清朝同治年间重建。武汉地区道教四大丛林现今仅存长春观。
元初时,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号长春子,创道教十方丛林制度,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赏,掌管天下道教。于是邱处机便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弟子为纪其事,在松岛修建长春观,祭奉长春真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邱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明时楚昭王朱桢(1370-1424)过生日,至黄鹄山的长春观为其父朱元璋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改此山为长春山。
长春观处武昌要冲,观宇建筑屡遭兵燹屡次重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现存长春观格局是1864年何合春率众仿明代建筑风格,以斗拱铆榫纯木为结构重建的,同时也是国内道教唯一带有藏族及欧式风格建筑的道观。清末,主建长春观的湖广总督官文乃满族人,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清末,长春观住持侯永德曾是左宗棠麾下一名将官,受西方文化影响,以欧式风格修建了道藏阁。镶嵌于功德祠壁上的“天文图”是极其珍贵的天文学文物。
长春观现占地约50亩,是武汉市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观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体势依山,格局萦峦,三路四进,错落有致;中路有灵官殿、钟楼、鼓楼、太清殿、七真殿、地步天机、会仙桥、三皇殿;东路为素餐馆、斗姆殿、坤道院、候爷亭;西路为库房、客堂、忠仁堂、斋堂、吕祖殿、来成楼、道藏阁、财神殿、碑廊、王母殿。
近现代以来,长春观产生了多位在全国乃至国际道教界都有影响的高道。利济道人侯永德为龙门正宗第十八代玄裔弟子,1923年由道众公选任长春观监院。在侯永德担任长春观监院二十年的时间里,使古老的长春观声望和影响达到鼎盛,也在武汉三镇道教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被道教界人士敬称为“侯爷”。据《长春观志》记载,侯监院于1925年建成“雄丽庄严”的道藏阁,1926年“力行开垦事宜,置荒田千亩”, “长春观自此之后,以千亩田产之所得,年年有余,即设施茶汤,兼施诊药,救济贫民,每年所散赈米,皆以千担为计”。 民国二十年(1931年),襄河(即汉江)大水,灾民数万由汉口逃至地势较高的武昌,政府设粥厂为济,长春观为第二粥厂,侯监院率合观道众,日夜从事慈善义务。长春观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伊斯兰教
(一)民权路清真寺
民权路清真寺位于汉口民权路146号,原名广益桥清真寺,俗称湖北寺,又称清真后寺。
明朝中叶,汉口镇崛起,江浙一带回商溯长江而上,陕西一带回商溯汉水而下,汇于三镇,大多数穆斯林居住在汉口,汇于汉口广益桥、汉阳顿甲岭一带,形成穆斯林聚居点。清代开始,三镇特别是汉口成为全国商品重要的集散地。清康熙年间,陕西、甘肃、河北、江西及安徽等省的回民商贩、手工业者及官吏、学者先后来汉在广益桥一带定居。
清朝雍正元年(1623年),因宗教生活的需要,回民商贩集资买了一间磨房改做礼拜堂。以后不断修缮,形成清真后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焚毁后,1905年经回族官员等乡佬集资重建。宣统三年(1911年)再遭焚毁,又经陕西马帮、湖北丑帮(宰牛业)捐款,于民国五年(1916年)修复。1930年,因民国政府拓宽马路,开通从三民路到王家巷的民权路,将清真寺移建至现址,仿照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格局进行重建,新寺定名为广益桥清真寺,又名民权路清真寺。
清真寺坐北朝南,占地约200平方米,为三层砖混结构,仿阿拉伯穹顶建筑形式,建筑面积为750平方米。底层有客厅、水房、埋体间(停放亡人处所)。二楼为诵经房和讲经堂。三楼是礼拜大殿,可容三四百人参加礼拜。楼顶有穹顶式“邦克楼”。
建国后,人民政府先后于1953年、1956年拨款对民权路清真寺进行维修,1986年又拨款将清真寺由3层加为5层,添置室内设备。底层的沐浴室安装了冷热水管,三楼礼拜殿铺设了绿色地毯和拜垫,客房和诵经房的陈设焕然一新,庄重整洁。四楼为市伊协办公用房,五楼为会议室,节日时也可作为礼拜殿。楼顶重修,穹形“邦克楼”较前更加雄伟,修葺一新的民权路清真寺不仅是全市穆斯林群众的礼拜场所,也是在汉外国穆斯林礼拜场所。
现民权路清真寺因原址扩建暂被拆除,新建成的民权路清真寺将是武汉重要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也将服务于在汉的外国穆斯林。
(二)江岸清真寺
又名二七街清真寺,原称刘家庙清真寺,也称河南寺。修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江岸清真寺位于江岸区二七街永和里83号,其所在的二七街四道社区位于汉口老城区,西靠解放大道,东临原京汉铁路江岸车站(已搬迁)铁路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河南周口地区遭灾,一些回族小商贩逃荒到汉口后,在刘家庙一带荒地上搭盖窝棚居住,以搬运、拉人力车为生。由于宗教生活的需要,1918年大家凑钱出人,在今二七街南边铁路第一小学附近盖了一座简易清真寺。后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在此驻扎,在清真寺内喂马,迫使礼拜停顿。1920年, 又募集款项在下正街河南街口铁路边森林处买了一栋小楼作为清真寺,1937年又毁于战火,加之铁路扩建占去了地基,穆斯林群众再次筹款在永和里购买楼房一栋,恢复了清真寺。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再次集资在原地修建起一座平房,形成有殿房3间、水房2间、北房2间的清真寺一座。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岸清真寺曾一度停止宗教活动。后在市人民政府宗教、民族部门的支持下,市伊协拨款对清真寺进行了扩建维修。
2002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由市伊协主持投资580万元,对清真寺进行了整体拆除,并搬迁周边住户20余户,扩大了占地面积。2006年9月18日,新江岸清真寺正式落成。新寺用地14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占地300余平方米,3层,共1000平方米,院落1000余平方米。一层为讲经堂、水房及办公室,二层为礼拜大殿,三层为会议室、办公室。大殿可供约四五百人礼拜,主要服务于周边回民聚居区的穆斯林以及汉口片区的穆斯林群众。
2007年又购一民房改建成女学,现女学占地面积达100多平方米,三层,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于当年开放。
(三)起义门清真寺
起义门清真寺现位于武昌起义街67号,因地处武昌城中和门外,又称城外清真寺。辛亥革命后,中和门改称为起义门,遂改称为起义门清真寺。
起义门清真寺附近的回民明代后期来自陕西马果园,从事宰牛业。清初筹资修建寺院。清代中期及1931年长江大水之后,湖北沔阳一带的回民大批逃难到这里,聚集并定居,也开始从事宰牛业。当初的中和门外称为十字街。街内的回民几乎全部都以宰牛、卖牛为主要谋生手段,在回民的努力下,十字街成了武昌城外的繁华之地。
该寺创建于清初,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建筑为古典宫殿式, 砖木结构,占地约2300平方米。进门中间是大厅,厅上高悬阿拉伯文经匾。大厅左边有耳房2间,是阿訇的住房,右边是长走廊。大厅后边是3间礼拜大殿,往后左边是3间房屋,右边是1个天井,再后是埋体间。1938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46年在原址上重新恢复修建,但清真寺规模大为缩小。“文化大革命”中损坏也较严重。1980年市伊协进行全面维修,辟出70余平方米作为礼拜大殿,会议室、水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恢复了宗教活动。1984年,政府拨款在院内修建1栋3层楼房,供省伊协使用。
1996年由市伊协出资近70万元,对起义门清真寺进行了全面的重建工作。落成后的主楼包括大殿、水房、教长室、寺管会办公室。建筑面积为529平方米。
市伊协在重建清真寺主楼后,又对寺内的4块古石碑多次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起义门清真寺主要为武昌地区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提供服务。
(四)马家庄清真寺
马家庄清真寺,原址位于武昌传统回族村庄上下马家庄内。该寺由武昌地区回民建造,始建于明代晚期,清末重修,为土木结构房屋,后由于战争破坏,加上自然侵蚀,于“文革”期间倒塌。2000年,因城市建设需要,上下马家庄整体搬迁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山村新竹路,同时于新建社区内建造了一栋三层楼的回民活动中心,面积960平方米,后改建恢复为马家庄清真寺。
目前,马家庄清真寺即将移址扩建,新建成的清真寺将满足武昌地区及周围高校穆斯林留学生等的宗教活动的需要。
五、天主教
(一)上海路堂
上海路天主堂,又称圣若瑟堂,位于江岸区上海路16号,罗马式建筑风格,1874年由意籍传教士余作宾设计并督建,1876年建成。天主堂呈十字形,长40米,高26米,宽14米,总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由圣堂、主教府组成,圣堂内殿设祭台5座,可容2000余人,正殿后侧左右两座圆形塔式钟楼对峙而立。主教府为二层建筑,房间呈十字状排列,府内收藏历史图书资料万余卷,其中不乏海内孤本、善本和珍本,弥足珍贵。该堂是湖北天主教活动中心,在海内外享誉盛名。
1866年,明位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得今上海路16号地址5080平方米,1875年开始修建教堂,费用十二万法郎,奉圣若瑟为主保,取名圣若瑟堂,俗称上海路堂。20世纪初,鄂东天主教教务活动中心逐渐由武昌移至汉口,1923年,划分教区时,该堂成为汉口代牧区主教座堂,1946年起为汉口总主教区主教座堂。
百余年来,该堂举行过数次盛大的、影响深远的宗教活动。1934年10月28日,罗马驻华代表蔡宁总主教,在该堂祝圣苦难会士欧克澜(美国人)为湖南郴州教区主教,欧克澜在义德堂(苦难会经理处)举行晚宴,国民党政要张学良、张群、吴国桢等及各国驻汉领事赴宴。1934年11月4日,以该堂为中心,蔡宁主持,举行了为和平祈祷圣体大游行,参加者逾两万人。1938年1月18日,以天主教公教进行会(于斌、陆伯鸿在汉主持)名义,举行为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和死难平民举行大礼弥撒,后由蔡宁主持“安所”大礼,并作“追思亡者,为亡者祈福”宣讲,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邵力子、吴国祯等亲临观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分别赠送书“成仁取义”和“虽死犹生”锦旗。蒋介石、汪精卫、阎锡山、何应钦、张治中、陈诚、宋哲元等派代表参礼,《新华日报》、中央通讯社均作专题报导。1958年3-4月汉口总主教区、武昌教区在此举行自选自圣主教大典,董光清、袁文华成为中国天主教第一批自选自圣主教,载入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史册。1986年6月8日,由主教董光清主礼的祈祷世界和平大礼弥撒,在该堂隆重举行。1986年10月,与武汉市结为友好城市的英国曼彻斯特市市长鲁宪逊女士,来堂参与礼仪并拜会董光清主教。2008年4月,来汉参加中国中部贸易博览会的香港特首曾荫权及夫人到堂参与弥撒礼仪。
1988年,上海路堂被评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花园山堂
武昌花园山堂,又称圣家堂,位于武昌胭脂路花园山2号,罗马式建筑风格。清光绪六年(1880),明位笃主教利用清地方政府赔款购得花园山南麓大片土地。1889年,明位笃主教委托江成德设计,修建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大楼。1891年,继任主教江成德在公署右侧建一长36米、宽18米、高20米、面积600余平方米教堂,内设祭台五座,可容500余人。教堂正门上方装有日晷一具,用以观测日影以代时钟。堂内装饰华丽,天花板上饰以贴金雕花图案。此处原为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及主教座堂,后为武昌教区主教府和主教座堂,1983年10月18日修复后开放。2005年被定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
1889年,江成德任主教时,在公署右侧小教堂基础上修建新的主教座堂,造价1万纹银,1892年12月开堂。1923年,为武昌教区主教座堂,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工厂使用,1983年10月经简单维修后重新开堂。
(三)显正街堂
汉阳显正街堂,又称圣柯隆庞堂,位于汉阳显正街163号,爱尔兰式建设风格。1921年高尔文主教购买民房改建教堂。1936年,在原教堂基础上,由爱尔兰教士葛鲁森监督并修建汉阳主教座堂。教堂呈长形,内部明亮整洁,可容500余人,教堂院落占地2016平方米。1990年12月复堂。2006年被定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1920年爱尔兰高隆庞会来汉阳,一年后购数间民房,改建西门天主堂。1923年汉阳监牧区成立,1927年升为代牧区,1946年又升为教区,高尔文一直任主教。1936年拆除小教堂后重新修建,为汉阳教区主教座堂。1952年高尔文高任后,张伯仁、朱运广先后任代理主教。1959年涂世华自选自圣正权主教,8月涂世华和宜昌教区张鸣谦在该堂举行祝圣大典。上世纪60年代曾被改作他用,造成损坏。1989年归还教会,经全面维修,1990年12月开堂。1999年调整教区,该堂被划入武汉教区,原管辖的天门、沔阳、京山、潜江、钟祥等地教务交由其他教区。2001年6月正式与武汉教区交接,涂世华调任蒲圻教区主教。
1939年成立的中国圣母修女会,1952年部分搬入该院,复堂后开始重新招收学生,现有修女7名,初学2名,该院属武汉修女院的一部分。
(四)柏泉堂
柏泉天主堂,又称柏泉圣家堂,罗马式建筑风格,位于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刘家嘴。1842年建立,1892年正式在此设立本堂区,并重建了现在的教堂,该堂为一层砖木结构,内空高约为10米,内设祭台3座,可容纳300余人。院内面积50余亩,另有两栋建筑,一为原圣安多小修院,另为原圣方济书院。1952年停止活动,后被改作学校。1994年落实宗教政策时由教会收回,1995年维修后,恢复宗教活动。2001年武汉修女院迁入,作修女院自用教堂,并将原学校校舍改建为骨灰堂及附设物,供存放亡者骨灰;还在此开办“天主教柏泉老年公寓”,招收教友中的老年人在此养老。该堂已被列为东西湖区文物保护单位。
1842年,意大利传教士李文秀在此购地备石,欲办修院,后租一庙宇,招生授课。1870年,教廷将“中华书院”误判给法国,清政府力争索赔,郭栋臣等多名中国神父携赔款从梵蒂冈回汉,将原有小教堂废弃,修建柏泉天主堂,两边另建房屋,连接成四合院,其建筑面积共1040.86平方米。1892年,在院内兴办男孤儿院和公学。1897年将公学改为备修院。1901年建方济各会初学和小修院,1946年后由中国神父郑学文任院长。1952年后改为红光小学和柏泉中学。1994年由教会收回,1995年复堂。
六、基督教
(一)荣光堂
基督教荣光堂坐落于汉口黄石路,始建于1931年,原属伦敦会堂为“哥特式”风格。初时名为格非堂,前身为江汉路花楼堂,以纪念最早来武汉的传教士英国人杨格非诞辰100周年和来华传教70周年。教堂总面积1191平方米,连地基在内共耗银元10.15万元,由武汉地区信徒捐献。荣光堂第一层是会客室、办公室与小礼拜堂。礼拜大堂设在第二层,加上第三层的观礼楼,可容会众1200人左右。
教堂的角石为建堂之时所立,“基创鸿磐,其址永固”。荣光堂是武汉市中心教堂,地点适中,本市基督教的盛大聚会多在该堂举行。1938年3月6日,冯玉祥、孔祥熙等爱国人士在原格非堂成立中华基督徒全国联合会,大会推选冯玉祥为抗战会长。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本侵略军占用为“皇民道场”,成为存放日本人骨灰的场所,教堂损坏严重。战后经修复,恢复礼拜活动。
1951年12月23日该堂更名为荣光堂,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联合礼拜教堂。“文革”期间,教堂停止活动。1980年11月30日重新开堂,是湖北省第一座开放礼拜的基督教堂。
由于教堂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别具异彩,1993年7月2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由政府资助、信徒捐款,对教堂进行了全面修缮,同时修建钟楼一座。另有牧师楼及面向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爱心诊所等。现经常来教堂礼拜约4000人。荣光堂曾接待过英国宗教领袖坎特伯雷·威廉大主教,坎特伯雷·戈壁大主教以及坎特伯雷·伦西大主教外事助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怀特先生等海内外重要人士。
(二)救世堂
救世堂坐落于汉口汉正街475号,汉水桥旁,前身名为大通巷福音堂,建于19世纪70年代。现建筑于1930年5月落成,占地面积487.10平方米,建筑面积775.10平方米。可一次容纳1000人聚会,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两旁横伸处为唱诗班座位。
堂之大门、屋顶采用民族形式,盖玻璃瓦。堂之后墙高处由彩色玻璃砌成的直径2米的荆棘冠冕十字架图,属于中西“融合古宇式”风格,历时80余年,仍然光彩夺目。此前,该堂为循道公会湖北教区大堂,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文革”时期中断宗教活动。
20世纪80年代经过修葺,于1985年正式恢复礼拜。现参加礼拜信徒近3000人。
(三)武昌堂
武昌堂房屋始建于1921年,面积380平方米,砖木建筑结构。礼拜堂能容纳500人。武昌基督教青年会房屋曾为武昌区文化局办公场所。1984年武汉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此房产退还,经维修后作为武昌堂开放,以满足信徒聚会需要。迄今为止,武昌堂受洗的信徒6300多人。武昌堂系武昌区慈善总会理事单位。由于该堂的房屋已经老化,属于危房。现拟定筹建新堂,2006年武汉市基督教两会已通过产权置换,选址在武昌区秦园路建造新堂,总建筑面积4931.00平方米,可一次容纳1800人聚会。建堂新堂设计属哥特式建筑风格,落成后将成为该地区一座标志性建筑。
(四)青山堂
60多年前,青山地区一片荒芜。1955年,随着国家兴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并投产,这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
基督教青山堂于1995年3月动工,该年10月殿堂落成,并于10月31日举行献堂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信徒自筹资金修建的首座武汉市基督教教堂。
青山堂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沿港路25号,南临楠姆山,西邻沿港河,教堂大门出口是青山主干道冶金大道,山清水秀,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武汉火车站坐落在教堂附近。教堂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3平方米,教堂主堂可容纳1100人,二层容纳400人。教牧工作室、祷告室、慕道班、接待室、售书室等分别在主堂两侧。
(五)崇真堂
基督教崇真堂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2号,由英国传教士杨格非于1864年创建,平面为拉丁十字形,门窗采用二心卷和彩色玻璃,整体为哥特式建筑。在1924年曾有改建。占地面积800㎡,建筑面积为400㎡,一次可容纳400多人聚会,是武昌地区最早的一座基督教堂。该堂虽为外国传教士创办,但一直由中国的牧师担任堂牧事工。
新中国成立后,该堂曾为武昌“三自”学习中心之一。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崇真堂的宗教活动即全面终止,其房屋建筑后来亦被用作造纸厂仓库。
2000年11月,崇真堂经过全面整修恢复了宗教活动。2007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六)圣光堂
基督教圣光堂(原汉阳堂)位于汉阳区徐家大湾特一号,紧邻汉阳大道七里庙繁华区域。2002年10月市基督教两会与有关单位沟通得到支持,并引荐海内外友好教会人士的资助,投入180万元购得原洪山板箱厂占地6.7亩的旧厂房。新堂采用拉丁十字形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另建有1514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地面一楼设有多功能聚会活动厅及工作室,二楼是主堂,三楼为观礼楼,可一次容纳1600人聚会。2012年10月圣殿落成,取名“圣光堂”。目前圣光堂在册信徒3500人,经常参加礼拜活动的有1300人。
附:汉口东正教堂
汉口东正教堂,又称阿列克桑德聂夫堂,位于汉口鄱阳街与天津路交汇处(原汉口英租界内),1876年始建,1885年建成砖木结构,1893年修建为现状,是东正教在俄境外现存最早的教堂。面积约220平方米,可容百人参礼。教堂为正十字形平面布局,底层墙面由多项透视拱券组成,上层平面为六边形透视拱券,呼应六坡揽尖顶,活泼舒展。其壁柱与雕刻精细的线脚,美观大方,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俄罗斯教堂。
184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正教开始传入武汉。当时一批俄国商人在汉经营砖茶公司,俄商为进行东正教宗教活动,于清同治五年(1866)与驻汉第一任俄领事商酌,开始筹资建立东正教教堂。1876年5月,经北京俄国东正教总会的许可,由俄国运来建行堂(活动教堂)的建筑材料,搭建教堂,暂供在汉俄人的宗教活动需要。1885年初,俄驻汉领事在现址建成砖木结构教堂,由北京俄国东正教总会修士大司祭尼可来乙·阿多拉次乞乙来汉举行开堂礼仪。
1891年5月,俄国皇太子(即后来的尼古拉二世,最后一位沙皇)访汉,除主持俄商新泰砖茶厂25周年庆典外,专程到该堂参与重大宗教活动。1885年至1895年,该堂无固定专职神品,每逢教会大节日,即向北京俄国东正教总会要求,请临时委派神品来汉为信众举行宗教仪式。1896年起,由俄东正教教务会议指示,开始委派俄国神父到此堂担任司祭。
1954年,苏联东正教莫斯科牧首派员与中国宗教事务局联系,为尊重中国教会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移交俄国东正教在华的不动产给中国的东正教,把在华俄籍东正教神职人员调回苏联,中国东正教由中国籍神父自行负责,由此俄国东正教在中国各大城市的组织宣告结束。各地东正教均改称为“中华东正教会”,人事、经济、教务工作都开始独立自主自办。在汉俄籍神父于1955年回国后,由两位中国籍满族阿尔巴金人后裔杜弼宁、德树志神父担任驻堂神父,1958年离汉。此后东正教在汉也不再独立存在。
汉口东正教堂现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